推特黑X成品直登账号|稳定不封号永久用|别再去小红书了都是高价坑

推特成品解敏账号,新号老号纯手工高质量账号

包不封号!永久用!永久用!

需要请加上方QQ群或扫码进群后联系管理员获取

温馨提示:网上很多骗子,但本人专业做号多年,没骗过人也不会骗人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《X 上的呐喊与沉默》
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世界的,尤其是在网络上。

前些年,有人告诉我,有一个叫做“Twitter”的地方,天高地远,人声鼎沸。它不设门槛,只要你会敲几个英文字母,便可以走进去说话。你想骂人,可以骂;想夸人,也能夸;想自说自话,亦无不可。甚至有时一句“我饿了”都能换来万千附和,说你“人间真实”。

我起初是不信的。因为我见过的地方,凡是能说话的,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删字、改句,删得你只剩一个“嗯”;改得你说“天黑”,它也非要你讲“天蓝”。可我后来真正见识了那个地方,才知那“Twitter”果真不同,如今改名为“X”,也不改其疯疯癫癫、胡言乱语的本色。

这“X”倒不像一个广场,更像一个庙会,甚至是集市。有人高声叫卖,有人打坐念经,有人踩着别人的尸体跳舞,还有人躺在数据的尸堆上发“世界和平”的感叹。

它是碎片的,它是短促的,它是追热的。你说一长句,便嫌你啰嗦;你说一深意,便嫌你装腔作势。最受欢迎的,是那种看似犀利实则空洞的反问句,和那种打了星号却仍让人会心一笑的脏话。总之,你得掌握一种艺术:让自己看起来像是“有思想的疯子”,而不是“思考中的人”。

X 上没有记忆,只有流量。今天热议的,明日被忘;昨日受难的,今日变段子。仿佛一切悲伤,只要被转发够多遍,就不再沉重;一切愤怒,只要配上合适的表情包,便不再真实。它用算法制造海啸,再用沉默掩埋溺水者。

可讽刺的是,人们仍趋之若鹜,恨不得把自己活剥了喂给这个平台。因为它给你一种幻觉:只要说得够响,你就能被听见;只要转得够快,你就能被看见。于是便有人从早骂到晚,从政论骂到娱乐,从左边骂到右边,骂久了,也忘了自己最初为何说话。最后只剩下语气词与人设,仿佛只要维持一种姿势,就能永远站在风口上。

我曾看到一个人,日夜在 X 上发帖,讲制度、讲灾难、讲人心,言辞凛冽如刀。他有很多转发,也有很多“举报”。最终他销号了,像从来不曾来过一样。人们在下面留言:“致敬一位声音。” 然后转头继续刷明星八卦,点赞猫猫狗狗。那些字句,那些呐喊,不过是热闹中的烟花,亮时热烈,落下无声。

X 是这样一个地方:它允许你发声,但不保证有人倾听;它让你表达愤怒,但也很快让你的愤怒被稀释;它给你舞台,却也不替你收场。你可以在这里建构一个“自己”,是理想的、幽默的、深刻的,可你永远不知道,你的每一句话,究竟是给谁说的。

也有一些人,在 X 上说着“自由言论”,却在现实中紧闭嘴巴。他们像站在镜子前练习愤怒的演员,演久了,便真信了自己曾经怒吼。而平台对这种“表演”并不反对,甚至鼓励。因为它明白,愤怒能引发流量,而流量,就是金钱。

X 是一面镜子,也是一口井。你对它喊,它也对你喊;你低头看它,它便照出你眼里的黑洞。它可以是一面旗帜,也可以是一块遮羞布,全凭你选择怎么用。但无论你如何用它,它最终会反过来塑造你。

你以为你在 X 上说话,其实往往是 X 借你的口在说。

你以为你在看世界,其实是世界在看你。

于是我想起鲁镇的故事,想起阿 Q 的神气,想起孔乙己的“茴”字。那些人,那些事,早已从街头移到屏幕,从酒馆移到平台,从纸上移到光纤里。只是说话的人多了,听的人反而少了。字句越来越短,意义也越来越轻。

倘若你问我,这 X 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?

我会说,有的。

因为在这嘈杂庙会之中,总还是有人,在某个寂静的夜晚,说了一句温柔而坚定的话,虽然被埋没在无数讽刺和表演之中,但它依旧照亮了另一个人的屏幕,也许只是一瞬,但那一瞬,也胜过无数“爆款”。

所以,愿你在 X 上说话,也愿你在说话之外,依旧有耳朵去听,有心去辨,有勇气不沉溺于掌声,也不逃避沉默。

哪怕只是一瞬的清醒,也是一种呐喊。